胡昱:大家好,非常容幸来做汇报。我们慧联无限和我们做物联网通讯端的,工业物联网这个场景对我们来说应该也是一个新场景。前面两位专家讲的,应该是在这个行业经营了很长时间,我今天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讲我们在泛工业物联网的一些场景工作。
我今天想讲的场景主要从产业园区来做这件事,我们认为工业物联网包含两个价值,是工业物联网怎么样帮助工业企业从内生来提高效率、产生价值。还有一块我认为工业物联网要考虑的是作为一个企业的外延,怎么样帮一个工业企业来提高它的供应链水平,提高它的销售,提高它的综合管理以及一些运营效率。
因为产业园区是一个物理的空间,是工业企业聚集的载体和平台,其中一个慧联无限的投资方是CEC,因此具备大量产业园区的资源,从2015年他们希望把存量的产业园区进行提档升级,帮助园区内的企业提高效率,在园区管理者这个层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从2015年开始,我们就在和CEC一起探索,怎么样通过物联网的方式,针对产业园区这个管理增效,来做文章。目前CEC已经建成管理的园区,在全国分布地也比较广。
我们在华中地区的项目是比较多的,还有青岛、合肥、沈阳、深圳、温州,在各个地方的园区量也挺大。目前CEC在国内范围内都有全区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的,每年的孵化还有投资,综合来说体量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这个是我们一个很好的工业物联网的载体和平台。下一步我们怎么样通过一些手段在这样一个空间下提高运营效率,帮助这些园区的企业和园区的管理者,是我们要探讨的一个课题。我们从2015年开始就和CEC一起来共同研究,怎么样来通过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做这个事。
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我们近三年的工作成果。我们把它叫做数字园区2.0系统,这个系统中我们有一个想法,从产业资源共享平台这个角度来谈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不光把它看作一个空间,我们把它看作一个产业资源的合作、交融,以及共赢,这样一个理念。以一个产业生态的角度来做这个事情。当然我们采取的技术手段还是IT、物联网以及OT的手段。
下面我分三个,来简单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平台的工作。
第一个就是数字园区的架构,第二块平台的介绍,第三块数字运营的一些方法。
数字园区的架构,其实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IP和物联网结合的架构,是四层的架构,最底层是硬件传感器的体系,中间通过数据的一些连接到上层SaaS的服务,到最后的应用界面。我们想强调一点,上层的SaaS应用,面对的其实是三类使用者,一类就是我们的园区里面的企业本身,第二类园区的运营者,第三类是园区运维管理的团队。这个是我们架构的逻辑。
这个就是我们产业资源平台的大的界面,本质上也反映出我们的三类应用主体,一类就是园区的企业,一类就是运维方,一块就是园区的运营方。
我们的平台介绍,首先从数据平台说起,大数据平台,第一块就是产业大数据,因为我们这个产业园区里面有很多工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入驻园区之前以及入驻期间,还有在过程中的一些生长,需要知道的一些宏观的数据,包括宏观经济数据,园区周边人口情况以及企业的概况,从不同的途径就可以拿到,形成一个数据分析的实时数据报表,供即将入园的企业做参考。包括和企业比较相关的中关数据,区域中人才的需求和流动性,还有就业的信息,以及区域房产的信息。
第二块,就是企业服务这一块,说实话园区的企业是最核心的部分,一定要把这些企业服务好。第一步就是要搜集这些企业的信息,把这些企业基本的信息登记上来。第二块给企业达到什么服务,第一个方面就是帮助企业找市场,因为我们现在园区覆盖的面积很大,企业数量很多,覆盖的产业也很丰富。所以说很容易通过这种信息化的手段,为企业搭载一个上下游的信息,产业链整个平台。特别是一些供需的产业链导入,以及上下游的整合。
第二个就是找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人才流动性也很强,特别是一些发展势头好的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很旺盛。找人才,在园区内部进行找人才,在整个的中国电子园区体系内部去找人才。这个也是一个信息平台。
第三个,找资金。资金就包括股权方面的资金,债权方面的资金。
第四个就是找空间,还有很多已经入驻企业发展了以后,有一些拓展的需求。
第五个就是找项目,主要就是一些企业涉及到外包的一些服务。
第六个找产品,企业采购、个人消费功能,在园区内部胡同。
第七个找方案,为企业发展提供多种服务解决方案。
第八个找服务,为用户提供酒店定月等等。
第九个找活动。
第十个不动产的服务,包括企业入驻后的管理,各种各样的一些入驻服务还有一些增加或减少面积,这样的一些后勤保障。
再有就是和企业相关的一些运营,比如说PR等团建活动,都可以进行综合性的管理。
针对园区的运营管理者,他们通常需要形成一个对园区基础设施的一个实施管理。在这个系统里面包括智能楼宇的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的手段加上BIM的技术,类似我们刚才夏总说的数字孪生这种概念,对于园区重要的设施设备进行实时的监控。这个就是一个典型的设施设备运维管理的基础架构、功能模块。包括两块内容,一块是园区运维管理的基础人员,就是左边这一块,包括一些报事、扫描、定位等等。第二块就是园区运维管理的一些管理层的人员,他们负责设计管理报表,设计一些台账、工单模块、设备房模式等等。这就是它的一些管理的界面,包括一些综合大数据各种台账和定位功能。
这个是在设备端的,包括各种不同的机房,设备的状态,快速报修,以及维修人员、管理人员的一些实时的定位状态,甚至说一些物联网门禁的开关门等等。
第三块,集团顶层的一些决策者或者是一些政府机构,需要提供一些所谓的数字园区运营驾驶舱这么一个产品。
这个产品是单独的一个大的(digital twin),通过这个大的digital twin,去给顶层的决策者做一些综合性的宏观数据展示。这些宏观数据跟刚才我们在前面几页PPT介绍的中观数据、微观数据分析后进行的报表。这个是产业综合报表,政府的监管部门对产业的综合情况会比较感兴趣。如果对一个园区的开发企业,那么他们可能会对运营这一块的情况更加感兴趣。
如果是针对园区的运维和运营方企业来说,他们可能会对智能设备的状态以及各方面经营、人员、设备、能耗非常感兴趣。
所以针对不同管理的主体,我们设计不同的产业报表。
第三块,有了这个系统我们整体的效果是怎么样的。这个系统本质上是为园区的建设者和运营管理者提供了三个能力,最后形成了一个指数。我们叫三能力一指数。三个能力就是从下双来看,第一个能力叫做数字双空间。本质上我们认为和工业物联网 digital twin 的概念很像,我们把园区作为一个物理载体,数字园区作为一个虚拟的载体,园区内物理的情况以及设备的情况,在数据化载体里面进行一一对应。第二块就是我们的创新要素集群能力。第三块就是跨区域产业协同构建新能源能力。这个产业功能指数从宏观方面可以衡量一个小区域产业的情况,从微观方面也可以提供给每个企业做企业的一个综合指标比较。
第一块数字双空间的运维,本质上在运营期,就是在园区的建设期间我们现在全部采用BIM的技术,进行园区的建设管理,提高成本控制,以及工程效率。第二块在园区的数字化运维,在运维阶段,同样采取BIM加 digital twin 的方式,提供设备设施的状态管理。
第二个能力,就是我说的产业要素的整合能力,因为一个企业的发展不光是一个企业本体,还有一些和企业外部相关的产业要素,比如说上下游的产业链,比如说人才要素,比如说资金要素。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产业集群的聚集度以及信息同步,这个产业要素正好我们集群比较多,针对这个优势,针对单个企业提供多维度的服务。
第三块就是跨区域融合,现在我们这个园区在全国有40多个城市,大量的产业园区,不同城市的市场是不一样的,入驻企业也是不一样的。一个可以为单个企业跨区域扩张做很好的平台。现在在合肥、青岛、沈阳几个地方大区的科技要素的整合和服务,已经初显成效。
通过这三个能力,我们定义了一个叫产业动能指数指标,包括活力指数,中小企业信用指数,还有中小企业选址指数。具体包括了里面小的指标,综合起来就可以衡量小区域产业的综合情况,以及对每个企业也可以做一些细致的参考。
最终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构建结合园区的开发商、运营商,地方政府还有行业协会综合的融合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一个未来在全国所有的大型园区,都可以进行复制和适用的体系。
这就是我今天带来的思考,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胡昱 慧联无限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