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大奖得主的共同心声:庆幸“生活在这个大时代”
媒体报道     2017.12.15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9日讯 (记者 徐惠喜)2017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10月29日在京举办,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奖金各为100万美元。未来科学大奖的三位获奖者在媒体见面会上,均不约而同地感谢这个大时代,称是时代造就了他们三位科学家取得如今的成就。

_MG_6672_副本.jpg


  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施一公表示,很感谢这个大时代。他说他在河南出生在驻马店长大,从小追求简单,有今天不容易,赶上大时代很幸运。施一公教授称从恢复高考后接着经历改革开放,开始有开放的心态,国家和百姓积极向上,从小学到大学,在充满正能量环境下长大,能有机会接受好的中学教育,直到进入清华在接着能有机会出国最后回国这一历程,感受真的很深。现在我国每年有500万人留学,300万人回来,中国巨变正在这个大时代发生。


  在谈到未来在研究方面与人才培养方面的计划时,施一公称重大课题肯定会做下去,但是会时刻感受到同行的压力,会不断前进;人才培养方面,他表示要不断创新,可以在课堂上启发这种思维,通过讲授启发思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潘建伟表示,未来科学大奖的设立对提高公众对科学的尊重和呼吁更多人从事科学都很有意义。得益于四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取得不断提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支撑着科学家有条件做科学实验,做量子通讯这样的研究。潘建伟说,量子研究,“在十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放在二十年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企业家群体在富裕之后开始在科学领域投资,也让科学研究迎来了新时代。他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呼吁更多的人从事科学,这是科学大奖设立最有意义的事。


  北京大学国际数学中心教授、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许晨阳表示,是时代造就他今天的成功,未来科学大奖和诺贝尔奖有众多不同,前者有数学奖等,后者没有,“科学大奖要坚持做下去,肯定会超过诺贝尔奖”。


  在已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的5位科学家中,1981年出生的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是最年轻的,其获得了100万美元奖金。这令众多80后羡慕不已。很多年轻人将许晨阳作为模范榜样,将其研究成果和个人经历公布网络,许晨阳一不小心成了“网红”。“做明星的压力是很大的”,许晨阳表示,他希望的状态是每天待在办公室里做研究,并不偏好与人接触,但通过这次获奖,他“无意间”为数学家做了宣传,让社会知道数学家的所作所为,希望可以吸引更多青年参与研究。


分享
摘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9日讯 (记者 徐惠喜)2017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10月29日在京举办,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奖金各为100万美元。未来科学大奖的三位获奖者在媒体见面会上,均不约而同地感谢这个大时代,称是时代造就了他们三位科学家取得如今的成就。